體育用品生產既要最大限度的國產化,更要與“中國智造”相稱。中國是目前全球第一大體育用品生產國,部分體育用品的生產量占到了全球總產量的六成以上。不過,國產的體育用品絕大多數是缺乏技術含量的中低端產品。像乒乓球這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高端體育器材裝備,中國目前能生產的還很少。(8月9日 《中國青年報》)
中國體育用品只能生產中低端產品的窘態,不僅令中國體育大國的形象斯文掃地,同時也讓日益崛起的“中國制造”大打折扣。中國現代體育用品的生產,從無到有,雖僅短短幾十年時間,卻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體育用品生產國,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。然而,在諸如跳水跳板、氣步槍、賽艇、場地自行、乒乓球等諸多高端體育器材裝備方面,國產品牌、國產裝備鳳毛麟角。顯然的原因,就在于我們國家生產的相關體育用品質量遠遜于“洋產品”,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“品不如人”“質量差”。
造成高端體育器材裝備“品不如人”“質量差”的原因,就在于缺乏相關裝備、相關用品的生產,即使目前能夠在市面上流通、消費的,大都無法供專業運動員在訓練、比賽時使用。高端體育器材裝備研制極其薄弱,尤其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,既制約著中國體育用品無力進軍中高端市場,又制約著生產企業陷于欲罷不能的境地。特別是在諸如射擊服等產品的國產化研制上,曾經也下過一定功夫,但終因透氣性、舒適度不夠轉而繼續購買使用國外產品。再加之,因跳臺跳水等一些項目的全民運動普及率低,也同樣制約著相關體育用品的生產和研制。
采購使用外國裝備在短期內,確實可以節省大筆研制經費,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則是得不償失。特別是那些高端體育器材裝備,因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而始終價格不菲。更何況,國外不會也不可能將最新、最好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轉讓出來,因此也就決定了你永遠只能緊跟在國外的先進技術之后?s短差距的唯一辦法,還得靠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、時不我待、奮起直追,堅持走自我研制、自我發展、自我強國之路。
值得慶幸的是,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開展,以及“中國制造”向“中國智造”的轉型,體育用品中高端產品的需求將起來越旺盛,“中國智造”也呼喚著能夠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。實現中華民族的“兩個百年目標”,中國體育用品生產要切實與“中國智造”相稱,而一個重要的而且是回避不了辦法就是實現“中國智造”。
倘若說吳敏霞/施廷懋奪得里約奧運會三米板冠軍要有什么遺憾的話,那就是希望盡早用上“中國智造”的跳水跳臺。對于運動員或者體育場館來說,體育用品的國產化興許可以暫時沒有,但對于一個日益崛起的體育大國、體育強國來說就不能說永久沒有。 |